掌握相关资讯

在这里看看发生的新鲜事

NEWS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李志坚:聚焦三大绿色液体燃料,解锁绿氢应用新可能

返回

近日,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内蒙古自治区氢能产业发展促进会主办的“2025氢能产业发展大会暨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氢能产业发展推进会”在包头市召开。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李志坚在大会上表示,绿氢作为能源使用,产业链构建时间成本高,向产品转化竞争力不足。一定时间范围内,绿色液体燃油有望成为绿氢应用的转化途径。

111111111111.jpg

李志坚指出,绿色液体燃料具有相对易于运输、全生命周期角度低碳、高溢价燃料市场需求等优点。当前,全球对于绿色液体燃料的需求主要来自于航运减碳需求。其中,《欧盟海运燃料(FuelEU Maritime)条例》要求2025年温室气体(GHG)较2020年下降2%,2030年温室气体较2020年下降6%。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甲醇生产国和消费国,可再生能源甲醇市场仍处于初期。据初步统计,我国可再生甲醇规划产能308万吨/年,其中203万吨/年为生物质甲醇路线,105万吨/年为电制甲醇路线。

李志坚指出,我国绿色甲醇发展当前面临三大问题。第一是工业化生产工艺未有实际案例规模化应用有待验证。第二是可持续原料供给能力有限,绿醇成本高昂,产量受限。第三是绿色认证体系尚未建立,产品绿色溢价存在不确定性,需要时间验证。

2222222222222222.jpg

可再生氨是指以绿电制氢为原料的合成氨产品,其潜在应用场景包括发电供热、氨氢储能、航运等。目前,可再生氨产业也处于商业化早期。在国内,以国电投、远景能源、中能建为代表的能源集团,已积极投资布局风光电氢氨一体化项目。

李志坚表示,可再生氨的成本与绿电直接相关,取综合电价为0.2元/度,暂不考虑副产氧气收益,可再生氨生产成本约为4500元/吨。此外,可再生氨发展还面临液氨危险性防范和风险应对,柔性合成氨工艺及生产调控待完善,以及电解水制氨技术水平提升的问题。

可持续航空燃料被全球航空业视为能否实现减排突破的关键。目前,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规模相对较小,预计2030年全球可持续航空燃料产量为1800万吨,但到2050年可持续航空燃料产量有望达到3.5亿吨。

李志坚指出,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发展当前也存在成本高昂,生产原料收储运机制需完善,国内认证标准不健全、市场机制体制待完善,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支持政策及发展目标不明确等问题。

面向未来,李志坚就国内绿色液体燃料发展提出四项建议。第一是完善建立绿色液体燃料相关标准体系,深入研究国内外绿色液体燃料政策体系,研究出台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有利于推动近期产业发展的绿色产品认证标准体系,尽快研究出台绿色液体燃料碳排放方法学、产品认证标准与机制,并兼顾与国际相关标准的合理接轨,建立绿色液体燃料全生命周期内的绿色产品监管机制。

第二是推动出台绿色液体燃料政策支持措施,在纤维素乙醇、生物柴油现行政策保障的基础上,研究出台全面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通过中央预算内资金或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对符合政策导向的示范项目给予财税支持,鼓励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项目示范,对供应链各环节企业给予扶持。

第三是推动提升绿色液体燃料市场监管水平,研究出台绿色液体燃料市场监管规定,坚决打击经营企业不执行国家定价政策和违规采购,调配并销售绿色液体燃料的行为,对可再生燃料各环节企业建立黑白名单和绿色产品及绿色工厂认定等制度,对符合要求的企业实施有限原料供给保障及产品消纳支持,在产品销量和估算价格方面探索差别化保障。

第四是大力支持绿色液体燃料领域技术创新,通过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大力支持创新研发。通过政策、推动绿色清洁液体燃料示范项目纳入国家能源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支持政策范围,提供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加快成果转化和应用,在重点省份、重点区域开展可再生绿色清洁液体燃料试点示范,深化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关键技术、装备、标准研究。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